close


台灣的可麗餅香脆,再包裹千變萬化、五彩繽紛的內料。而法國的可麗餅就相對地簡單樸實。「Crêpe」其實就是薄餅皮。在古早時代,二月二日(聖蠟節La Chandeleur)是每年的第一天,法國人會點起蠟燭,與家人溫馨地享用可麗餅晚餐。而聖蠟節是個宗教色彩相當濃厚的節日,法文中的"聖蠟節La Chandeleur"源於拉丁文中的"Festa candelarum",意味著"蠟燭的節慶fête des chandelles"。二月嚴酷的冬季將盡之際,古時位於北法深信火光能夠驅除惡靈的克爾特民族les celtes,期望藉由燭光遠離風暴等災害,好讓末冬初春之際方可順利播種,進而在夏天有個好收成。傳統中,人們亦必利用上一年家中剩下的小麥,作成可麗餅les crepes享用,為要迎接下一個小麥的豐收。據說可麗餅呈金色圓形的餅狀象徵著太陽,可為接下來的一年帶來無限好運。

一般法國的路邊攤,大多是販售甜的可麗餅,顧客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:最簡單的就是用奶油煎黃餅皮,再灑上細砂糖,或是塗上巧克力醬。一份差不多2-4歐。但若到可麗餅專業餐廳,就有數十種變化可供挑選。而且在可麗餅餐廳裡,所有的前菜、主菜與甜點都是以可麗餅為基底,再做變化。挑好自己想吃的主菜後,服務生通常都會問客人想要哪種可麗餅,主要就是分為甜與鹹兩種。雖然沒硬性規定甜點一定搭配甜的可麗餅,或是主菜必定搭配鹹的可麗餅,但90%的客人都會如此選擇。

在法國沒分低筋、中筋或是高筋麵粉,他們是用不同麥子(口味)做區分,再不然就是以用途做區分(比如要做蛋糕用的、做麵包用的…etc.)。甜的可麗餅就用一般麵粉(台灣中、低筋麵粉)加牛奶、水、雞蛋充分攪拌,等候一小時就可下鍋煎成金黃色餅皮(相當地軟而薄濕),之後再塗上自己喜歡的醬料:白砂糖、巧克力、各式果醬、奶油或是水果。

鹹的餅皮,一定會使用蕎麥麵粉做主體,額外加10%的麥粉。但與不同比例的雞蛋和水混合攪拌。鹹的餅皮是不加牛奶製作的。煎成香脆的深褐色餅皮後再與雞、牛、火腿、馬鈴薯、蛋和濃濃的起司做搭配。我曾在可麗餅餐廳點過沙威瑪口味的可麗餅,濃濃的起司光就讓人飽上一整天。通常鹹的可麗餅會用” Galette”稱呼,但還是有不少法國人用” Crêpe”為鹹的可麗餅命名,沒有絕對的界線。但是Crêpe指得一定是「薄」麵餅,但如果用相同的成分做出較厚的麵皮,或是有不同的包裹方式(ex:小錢袋、號角),法國人就會幫菜起新的名字。

但在每年的一月主顯節(L'épiphanie),家家戶戶都要吃La Galette des Rois Frangipane---杏仁奶油千層國王餅的長相就相對特殊。與親友一齊分享"國王餅Galette des Rois",是極受重視的法國古老習俗,自十四世紀起就已非常盛行。這個節慶正是為要紀念"三王Trois Rois Mages",帶著黃金l'or、乳香l'encense及沒藥la myrrhe,來朝拜剛誕生的小耶穌,並奉稱祂為"聖子enfant-Dieu及新猶太人的王"的大日子。在一個古老的民謠中,這前來是要與第一個前來乞討的貧窮人分享的。這樣溫馨的舉動,如今已漸被淡忘。倒是在烘餅內放一粒蠶豆la feve或小瓷人le santon的傳統,到現在仍然非常流行。在國王烘餅裡的蠶豆la feve或小瓷人le santon,乃是決定當日國王或皇后的關鍵。依據習俗,當國王烘餅被切分好後,與會中年紀最小的那一人要埋在桌底下,負責指定分派每個人的烘餅。這樣的"遊戲規則"看似有趣,倒也不失為防止作弊的好方法呢!吃到藏有蠶豆或小瓷人的烘餅的那一位,即成為當日的國王(或皇后),並可指定一位皇后(或國王)。通常,伴隨著的國王烘餅,法國糕點店都會附贈一只紙皇冠,好給當選的國王或皇后"加冕"。吃到瓷偶的人就可以帶上附贈的紙皇冠,會帶來一整年的好運,並要負責買來年的國王餅。

所以在法國,一月大家都吃國王餅,二月就吃可麗餅!
-->現在的法國人還是很按照傳統吃東西哦! 下回介紹法國人新年必吃。

P.S星期日在家做了一個煙燻鮭魚可麗餅。熙凡很少插手廚房的事。但是每次只要我做的是可麗餅,他一定主動前來關心,並給予最高的指導。就算我對他說的半信半疑,我還是會照他所說的做,因為我深信【沒吃過豬肉還是看過豬走路】的道理。可麗餅對他,就像餃子之於我。第一次做的可麗餅、第一次做的餃子,就算再怎麼不道地,我們兩個還是會把兩者都吃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se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